棋赛事

线预约

(*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请输入正确的信息,进行零基础免费试听课在线预约,我们会及时进行电话回访!)
(其他水平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天大围棋队”,进行预约)

系我们

陈瑞围棋道场
天大部:天津大学新体育馆A区1楼
南开部:南开区迎水道阳光家园二楼
电话:022-27407786 18920312553 (周一公休)
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chenruiwqdc
搜狐博客:chenruiwqdc.blog.sohu.com

棋赛事

当前位置:首页→围棋赛事→围丙赛事

2012中国围棋:群雄割据赛事稳定 围棋"变轻"了

浏览次数:1583次 发布时间:2012-12-31

  2012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页,喧嚣一时的大预言所谓的“从此天黑”没有发生,我们依然还在这个世界,依然期待能发生点儿不同寻常。世界如常,棋坛纷乱。中国棋坛迎来新时代,只是,不知只是谁的、谁们的时代。

  每到年终盘点,棋手表现总是最受关注,我以为还要有赛事举办情况、项目普及推广情况、爱好者调查等等,当然,很多是你我只能想不能做的,但是,除了棋盘上的胜负、内容,从赛事、奖金以及棋迷热情程度,我们也能对项目发展聊写话题。

  虎辈时代渐远 90后成绝对主力

  等级分前30名之间均可一战,这几乎是职业棋手的共识。95后棋手迅速成长之际,这个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因为排名33的李康打入了LG杯、百灵杯两个世界大赛八强;排名34的杨鼎新是理光杯冠军;并列31的周鹤洋、丁伟,41位的常昊,我们也不能说他们已经明显落后其他人;排名37的蔡竞围甲9连胜、排名70的童梦成是围甲季军队主力。

  虽然中国等级分更新缓慢,但也算很好地反映了棋手“前段时间”的状态,古力第10、孔杰第15不足为怪,看看他们在国内赛场全年表现,如果更新及时,恐怕比现在名次还差。陈耀烨、柁嘉熹、时越、谢赫、檀啸的全年表现,配得上前五名的地位。只不过,分数和头衔数没有前几年古力、孔杰那样令人信服。只不过,90后占据绝对优势挤走了几位世界冠军,让人还不太习惯。

  陈耀烨终于登上了等级分第一的位置。1989年出生刚过完23岁生日的他,15、6岁就被期待成为未来领军人物,6年对于更新急速的棋坛来说有点儿长,且他的领军地位尚未确定。不过陈耀烨确实是2012年中国表现最好的棋手,打入春兰杯、百灵杯决赛,世界赛大赛决赛次数与李世石并列;国内独得两冠,独领风骚。天元赛达成4连霸,直追常昊、古力,中韩天元对抗2连胜。倡棋杯首次夺冠。围甲联赛主将18战12胜排名第二。

  2012年陈耀烨对朴廷桓3胜1负,这是最让我们欣喜的,中韩未来之争看上去我们至少不会落下风。但陈耀烨如果想正式登基“领军人”地位,一定要在春兰杯决赛扳倒对他3胜1负的李世石。

  2012年对于等级分第二的柁嘉熹来说,也许是“哭笑不得”的一年。前几天龙星战决赛赛后,记者拍着他肩膀说:“三进决赛是好事,三连亚需总结。”比起年度两次进4强两次夺冠的陈耀烨,柁嘉熹在强强对抗中表现一般,年度5次4强4次决赛,只拿到1个冠军3亚军。只要再多赢一盘棋,他的等级分就不会落后陈耀烨1分而屈居第二了。

  从后面的四强次数统计看,柁嘉熹很可惜,但从整体和内容看,他排在陈耀烨之后绝对合理,首先他在国际赛场全年几乎一片空白,其次不少胜局都是艰难逆转,以至于连棋迷都说“柁老真能搅!”

  平时闷声不响,棋盘上力量奇大的时越,2012年虽然称不上爆发,但似乎如烧开了的水,开始咕嘟咕嘟冒泡了。围甲主将胜局第一,贯穿全年的好表现比在某一项比赛夺冠更难。四次4强仅1次亚军,与柁嘉熹一样不走运。不过LG杯打入决赛,足以弥补2012年所有的遗憾。

  目前国内稳定的、无年龄、性别限制的比赛,按冠军奖金排列有:棋圣战(本赛阶段)、烂柯杯、倡棋杯、理光杯、阿含桐山杯、大重九杯、名人战、天元赛、龙星战、房开杯、中信银行杯,陈耀烨倡棋杯、天元赛独揽两冠,烂柯杯冠军孟泰龄,理光杯冠军杨鼎新,阿含桐山杯冠军古力,大重九杯冠军江维杰,名人战冠军檀啸,龙星战冠军毛睿龙,房开杯冠军彭立尧,中信银行杯冠军柁嘉熹。对比古力“五天夺三冠”的时代,冠军分散正值“乱世”。

  85前高手仅古力手握一冠,孔杰仅在名人战、天元赛打入本赛四强,谢赫、王檄、胡耀宇各一次四强,显然“虎辈”的时代正在远去。孟泰龄1987年生,陈耀烨1989年12月生,其余冠军皆为90后,20岁左右的年轻人成为主要力量,只是不知谁能从乱局中脱颖而出。

  女子围棋重装出发

  中国女子围棋经历过一段较长时期的低谷,70后棋手已经没有优势,80后更是无法与韩国抗衡。90后出现后,曾一度带来希望,然而女孩们的成长速度显然低于预期。俞斌总教练说过“男棋手最重要的是夺得世界冠军,女棋手最重要的是嫁好人”,记者深以为然:任何工作、爱好都不应重于家庭,自己在享受生活,却要求别人(棋手、运动员)牺牲生活去“爱国”,是对别人不公的无理要求。

  中国棋院一直为女子围棋的发展筹划,兵圣杯、黄龙士杯、华顶茶业杯覆盖了个人赛、擂台赛、团体赛三种赛制,仅存的三个女子世界赛都是由中国举办。女子围甲联赛明年开战,建桥杯、百灵杯渐有声色,扎实地做好这些,成绩当水到渠成。今年中国女棋手在兵圣杯、黄龙士杯、智英会连续夺冠,反超韩国的号角已经吹响。

  就个人而论,芮乃伟建桥杯决赛负王晨星,兵圣杯决赛负李赫,虽然百灵杯有战胜丁伟、元晟溱的表现,但岁月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稳定性,对抗新人渐落下风已是事实。李赫不惧“受辱”危险参加男子个人赛,耕耘必有收获,连夺兵圣杯、智英会冠军,百灵杯擂台赛5连胜清台。反观隔岸对手,朴志恩等级分每个月都在下降,崔精成熟尚需时日,中韩女子争霸大势已经逆转。

  业余比赛如火如荼

  全国晚报杯业余围棋赛已经举办了1/4个世纪,因为有强大的宣传后盾,其影响力不逊职业比赛。近年来奖金不菲的业余赛事不断涌现,若非设限,冠军奖金早就突破10万元了。去年创办的陈毅杯,为了突出“第一”地位,被允许越过限制,冠军奖金达到12万,比好几个职业比赛都高。

  目前国内传统的高奖金业余大赛有陈毅杯、晚报杯、黄河杯、丰城杯、商业杯等,而香芒杯、钻石杯等也越办越火。一些业余强豪每年拿的比赛奖金比相当一部分职业棋手都高。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八段就讲:“他们除了下棋、比赛之外,没有别的职业,经济收入主要靠下棋,因此事实上也是职业棋手。”

  任何体育项目、文化活动都离不开大众的支持,业余赛的火热,体现了中国围棋良性发展的一面。

  业余天王胡煜清在中信银行杯连胜包括年终等级分第一的陈耀烨在内的两位九段,是半年度业余界最大亮点。百灵杯5-9不敌职业女队,而女队连续两届不敌元老队,证明职业-业余之间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赛事的兴衰

  围棋职业化,中国走在日韩之后,日本名人战、本因坊战厚重的历史,是令人羡慕的围棋文化历史,而我们的天元赛也走过了26个春秋,倡棋杯、房开杯不知不觉间都快10年了,对局费最高的大重九杯、冠军奖金最高的棋圣战闪亮登场。与前些年相比,赚一时噱头的邀请赛少了,稳定的等级分比赛多了,这是中国棋院的功绩。应该说现在的围棋赛事已足够职业棋手们施展才能,以至于刘思明在谈到陈毅杯的时候说:“本来应明浩先生想再赞助一个职业大赛,但目前等级分靠前的棋手,每年比赛将近百局,再增加比赛就真的吃不消了,因此我们建议创办业余比赛。”至于等级分靠后的棋手无棋可下的问题,应该通过提高水平来解决,而不是增加正式比赛数量。

  可以说赛事数量基本满足了需求,需要提高的是举办水准、改善赛制。在赛制方面,公开赛制的棋圣战和高对局费的大重九杯各有特色、短长,就看主办方的侧重点了。而都需要改进提高的,是如何提高赛事影响力借以发展爱好者,如何更好地回报赞助商。

  中国的围棋赛,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政府行为在里面,这倒也说得过去:官员和老板谁喜欢棋都一样,证明围棋在各阶层、领域都有开花。但不管谁出钱办的比赛,尽可能给出更多回报,是分内之事,也是让比赛能够延续的最好方法。中国围棋在这方面欠缺太多。我们在“围棋与乒乓之争”的时候是否想过,乒乓球给赞助商带来了多少可见的、隐形的利益,而围棋是否在有限的电视直播中,为赞助商带来了什么?

  围棋的乐趣

  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很纠结,所谓的“乐趣”,说的是一部分棋迷对现代围棋的感受。

  从中国的血泪篇、当湖十局,日本的御城棋、四大家,到日本现代的七大冠、六超,围棋世界如同金庸笔下的江湖,既有修养用的功夫,也有谈资用的恩怨情仇。而当代围棋,更像泛滥的电视剧,多,乱,没留下太多记忆。

  曾经的大棋士,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都是是一本书。而现在的世界冠军,不过是一时的胜负师甚或十几天内状态和运气都好的幸运儿。

  《当湖十局》流传百年,吴清源VS秀哉“星-三3-天元”局当可流传千年,而现在的“世界冠军之战”的棋谱,还有多少棋迷去看第二遍、第三遍?更别说细细品味!

  比赛方面,世界比赛创办以来,围棋最大的变化大概就是“快”,随之而来的是“轻”。

  对局时间一再缩短,两日制渐被嘲笑,世界大赛由3小时变成2小时是主流,中韩国内比赛正向1小时制靠拢。比赛用时缩短后,下棋快的棋手在后盘更少犯错因此成绩更好,更带动了棋手们普遍求快。

  棋手培养方面,各道场更像旧社会的私塾,现代教育已经绝迹的体罚等方法被写进了入学协议书。起早贪黑的大量训练,加上体罚、罚款,让孩子们成了高速运转的记忆机器,确实能早出成绩,但是之后呢?十几岁就达到古力水平的2/3,已经能当几次黑马了,但二三十岁后反而不到2/3了,一颗颗流星划过,人们目不暇接中并留不下什么记忆,反倒是暗淡了一些水平稳定的棋手的光芒。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部分,围棋也不可避免地走"被速成”,可是一时的红火,沉淀之后会发现给项目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大。

  对局方面,赤星因策输棋吐血,藤泽库之助、桥本宇太郎怀揣辞职书赴赛场,藤泽秀行、加藤正夫大杀局一手棋花费近3个小时,殚精竭虑的血泪之后,人们久久回味的不仅是棋谱,还有神往的传奇故事。顶尖棋手之间,往往一生对局寥寥无几,因此也更珍惜每次机会。而当代,古力2010年对局数整100,檀啸2011年94局,再怎么喜欢这两位帅哥的棋迷,面对百局棋也会审美疲劳,况且里面没有明显疑问手的棋局寥寥。

  棋手方面,如果说棋局在棋迷心中变“轻”了,那么在棋手那里恐怕也是如此。

  一流棋手每年都有五六十局的比赛,每年有近20个冠军可供争取,如何还能沐浴熏香地对待每一局?虽然大胜负之后还是会彻骨心痛,但更多的赛后场面是:表情轻松地复盘,一哄而散去打牌玩游戏。

  体育的本质是锻炼身心,职业体育的本质是娱乐观众。不把胜负看得过重,本是正确的选择,只是较之以往,一盘棋在棋迷、棋手心目中都“变轻”了,让人不胜感慨。(搜狐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