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赛事

线预约

(*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请输入正确的信息,进行零基础免费试听课在线预约,我们会及时进行电话回访!)
(其他水平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天大围棋队”,进行预约)

系我们

陈瑞围棋道场
天大部:天津大学新体育馆A区1楼
南开部:南开区迎水道阳光家园二楼
电话:022-27407786 18920312553 (周一公休)
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chenruiwqdc
搜狐博客:chenruiwqdc.blog.sohu.com

棋赛事

当前位置:首页→围棋赛事→围丙赛事

李昌镐自传中文版正式发行 一代王者的心路历程

浏览次数:1018次 发布时间:2012-9-26

  虽然曾统治世界棋坛十余年,但实际上,李昌镐是个很不善言辞的人,这些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很难表达自己的内心。而去年他终于推出自己的第一本自传,今年中文版面世,中国棋迷终于有机会一窥这位围棋史上传奇人物的内心世界。洋洋15万字中,哪些是我们从来没有听李昌镐说起的?谁是他最尊敬的棋手?对于天才这种说法,他是怎么看的?借着此次应氏杯半决赛在成都都江堰举行,李昌镐的中文版自传刚刚上市,本报记者从厚厚的书中选出了那些过去无缘窥见讲述石佛内心世界的文字,让棋迷能更了解这位伟大的棋手。

  非常遗憾,昨天,在第七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半决赛三番棋第二局比赛中,前世界第一人李昌镐继首局之后再次负于“90后”的后辈朴廷桓,以0∶2无缘决赛。但有一项纪录值得棋迷铭记,并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20个个人赛冠军、13次团体赛冠军等一系列丰功伟绩,而是在新人辈出的2012年,他是唯一一名还能闯进世界棋战四强的“70后”棋手,两个月前满了37岁的石佛依然值得敬畏。或许李昌镐正在远离世界棋战这个竞技世界的巅峰,但那个永恒的棋道的世界,依然会因为有他的存在而丰富和精彩。也正因此,李昌镐近日出版的自传《人生如棋 不得贪胜》显得格外有意义。

  这本自传有15.3万字,李昌镐叙述了自己从学棋幼童到如今手中无冠但将升级为父亲的长达30年的人生经历。实际上去年已经在韩国出版,不过中国棋迷一直无缘得见,而在本月,自传中文版上市,本报记者作为多年的采访者也应邀撰写封底评语:“棋坛的李昌镐和李世石就像网坛的费德勒和纳达尔。和费德勒一样,李昌镐也是最接近神的人,而在那些年,他几乎就等于神本身。真想知道他现在还有什么没实现的梦想。”这是本报记者在自传封底留下的评语,即使是现在,即使是他昨天在应氏杯半决赛落败,继续无缘世界大赛冠军,这样的感受也没有变。现在的李昌镐,正如他在自传结束语《还没有结束的胜负》最后一句所言:“我绝不承认自己已经到达极限。在追逐胜负的路上,我的脚步永不停息。”

  不过可惜的是这次没有机会再去追问李昌镐“还有什么没有实现的梦想”。昨天比赛结束后,李昌镐一脸困倦地离开赛场,连现场采访都没有接受。联想到他在自传里所言,每场比赛他的身体负担都非常重,随着年龄增长就愈发如此,加上折磨他的头痛,一回到房间就倒头休息也不稀奇。

  但是不要紧。希望进一步了解李昌镐,想知道李昌镐更多,现在可以去看他的文字。一般棋迷绝对料想不到外表木讷的李昌镐竟然会有这样丰富的内心世界。希腊长篇叙事诗巨著《奥德赛》、皮革马利翁症候群、爱因斯坦症候群、孙子兵法等等,李昌镐皆信手拈来,对自己的家人、棋界前辈后辈、妻子等等都毫无避忌地侃侃而谈,那种对父母爷爷的热爱尊重,对老师曹薰铉的崇拜敬重,对妻子李度仑的眷恋怜爱,一一跃然纸上。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里还收录了日本棋圣藤泽秀行九段、中国棋圣聂卫平九段对于李昌镐的评价。聂卫平则在给李昌镐的信中敏锐地指出了后者围棋中的“速度”,对此,李昌镐大为感动。

  关于天才

  真能当回天才就好了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过什么天才。听到关于天才的称呼和赞美,我会感到很难为情,脸也会变得滚烫。而事实上,不仅仅是别人,我自己也会经常有这种心情,那就是深刻企盼,“如果真能当一回天才就好了。”

  我自身不足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除了围棋之外的其他方面,我的能力十分平庸,甚至低于一般人的水平,比如我的记忆力非常差,是个路痴,而类似于电脑等机器的操作,更是非常不熟练。不仅如此,不论私下里自己怎么努力,我的口才还是很差。接受采访或是登台发表获奖感言这种事情,每每会搞得我非常慌张。像我这种有许多缺点的人都能够被大家叫做天才,如此看来,只要任何人,在某一方面有卓越的才能都能够被称为天才。

  如果按照我的标准来选择围棋界的天才的话,那么有这么几位会出现在我的名单上。远处说有和木谷实九段一起主张“新布局”并称为围棋界新的典范的吴清源九段;近处说有我的老师曹薰铉九段和当代棋坛英才李世石九段。

  大部分围棋天才幼年时的外貌就与众不同,比如我的老师曹薰铉九段和赵治勋九段,看他们幼年的照片就知道,他们的目光非同一般,能够从他们的目光里感觉到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冷静气息。而从我身上是绝对看不出一点儿那样的天才所具有的特征。不仅如此,我的外貌显现出的所有特征更接近天才的反面,蒙眬的目光和多少有点趋于肥胖的形象不仅愚笨,而且语言能力也欠佳。

  关于老师

  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由于我幼年是个自己一个人无法睡觉的孩子,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和爷爷奶奶一起睡觉,所以送到日本拜师赵治勋九段的围棋留学之路因此告吹。曹薰铉九段最终接收我为弟子,对我而言,这是我进入围棋世界以后的第一次决定命运的瞬间。身为正处于巅峰状态的现役棋手,还和自己父母住在一套窄小的房子里,老师就在这种境况下收下了9岁的我作为弟子——韩国围棋界第一号内弟子,并带着我一起生活,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虽然因为性格上不善言语,我从没有向老师说过一句“请您相信我”之类的话,但是不辜负老师期待的意志和感激之情却一直深藏在我的心中。1974年,我出生的前一年,老师获得了生平第一个头衔“最高位”,并且一直保守了16年。16年之后,他将这个头衔交到了我的手上。媒体将我们师徒间“最高位”的交接称之为“报恩对战”。回到家之后,我不知为何快要哭了出来。

  许多记者都问我:站在国内围棋最高峰上是什么感觉?现在回望那个时候,觉得引用牛顿的话作为回答是再合适不过了:“如果说我比其他人稍微能够看得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老师是为我照亮前路的灯塔。我不过是一个矮小的侏儒,只因为站在一个名为曹薰铉的巨人的肩膀上才得以看到广阔的世界。通过300次对局的师徒大战,看着头衔一个接一个地交到了弟子手中,老师有时也会面带苦笑,但是老师从来没有后悔收我为内弟子。如果我做老师,能够像他那样超然吗?坦率地讲,我没有那个信心。大约十年之前我曾经有过这种想法,就是:有一天我上了年纪的时候,我也要去发掘一个有杰出才能的孩子,培养围棋界的后续力量。但是当我越接近老师的心理的时候,反而越难再次产生这种念头了。

  关于比赛

  团体赛远重于个人赛

  1992年第二届应氏杯十六强之战输给芮乃伟九段,对我来说简直是个噩梦。那次失败带来的巨大冲击严重到使我产生了想要放弃围棋的念头。

  对我而言最美好的瞬间就是农心杯。我是唯一一个在一共举行了12届国家对抗赛中一届也没有错过的棋手,这个荣誉是我的围棋生涯中最重要的纪录。当然奖金巨额的个人赛冠军也很重要,但是获得团体赛冠军的那些瞬间我比任何时候都高兴。李昌镐个人失利后的痛苦只要自己承受就可以了,但是因为团体赛出战失利的话,会令一起出战的队友们和所有支持我的人感到失望。职业棋手也是人,在面临胜负的时候思想准备可能会略有不同。不管是在我全盛期的时候,还是在我的低谷期,作为团体战参战选手参加农心辛拉面杯比赛时,我比参加任何其他比赛所发挥的集中力都高,也许就是因为上面所说的原因。“我”个人的胜利只是小的胜利,“我们”的胜利是拿任何东西都不能换的巨大的胜利。

  遇到重要的国家对抗赛,我都必须要面临失败带来的危机感。每当这个时候,耳边总会响起那个支撑我走下去的恳切的声音:“一定不要放弃!”我面临的对手都是代表自己国家出战的高手中的高手,像古力九段、孔杰九段,还有处于全盛期的依田纪基九段等。

  相比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更强。问题是周围的人们进步得更快,更多。最近几年,我想要休息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但是真正当手中一个冠军头衔都没有的事实摆在面前时,那难以想象的失落感便向我袭来。这个时候支撑着我,让我找到内心平衡的无意识中的意识便是“不得贪胜”。

   采访手记

  “呆呆傻傻”的“诚意”

  虽然他已经无冠在手,虽然他的时代已经落下帷幕,但在这位伟大的棋手面前,仍然能感受到全身心的激动。趁着本届应氏杯半决赛在青城山脚下举行之际,记者请李昌镐为这本自传签名,他一笔一画地写下名字。而如果是在扇子上用毛笔题字的话,李昌镐在自传里说,他选中了“诚意”二字,平时也花了很多时间练习,但依然很丑,“不过呆呆傻傻的也还好,恰好就是我真实的一面。”

  这会不会是李昌镐最后一次来成都?2000年第四届应氏杯决赛五番棋前二局,2007年韩国王位战五番棋首局,2009年第七届春兰杯决赛,2011年全国围棋乙级联赛,到此次第七届应氏杯半决赛三番棋……石佛与蓉城缘分不浅,但是与世界大赛顶级决战的缘分,也许就将渐行渐远。这就是世代交替的规律。可是,他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说给崇拜他的孩子听,说给喜欢他的棋迷听。

  当今的棋界是一个“90后”辈出、少年横行的时代,而这也是一个难以再产生大师的时代。古力之后,中国棋界你方唱罢我登台,韩国在李世石之后同样一片纷纭。比之其他竞技项目,围棋的魅力在于其文化底蕴,而不知李昌镐有没有考虑到这点,但他的这本自传《不得贪胜》的确值得所有的少年棋手以及棋手家长好好读一读,感受李昌镐木讷的外表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围棋不该走向快餐化。

  能够在这本自传的封底作为一个记者留下评语,对于本报记者来说更是莫大的荣光。在我心里,李昌镐确实和费德勒一样,都是在自己的领域最接近神的人。费德勒还能拿冠军,希望李昌镐也还能老得再慢一点,再慢一点,身体也能再好一点,再健康一点。(成都日报)